什么是人均可支配收入?
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就是每个人实际可以自在支配的收入。它指的是居民家庭全部收入中,扣除掉必须缴纳的税费、社保等支出后,真正可以用来消费和储蓄的那部分钱,再平均到每个家庭成员身上。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假设一个三口之家一年总收入为15万元,扣除个人所得税、社保等必要支出3万元,剩下12万元就是这个家庭的可支配收入。用12万除以3口人,就得出这个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万元。这个数字能诚实反映普通老百姓的”钱袋子”有多鼓。
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什么重要?
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这个指标呢?由于它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!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,说明大众能花在衣食住行、教育娱乐上的钱就越多,生活质量天然也会进步。
从民族统计局的数据可以看出,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.7元,而到2018年已经达到28228元,扣除物价影响实际增长了59.2倍!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,正是中国经济快速进步的最好证明。
你知道吗?党和政府特别重视收入分配难题,近年来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、精准扶贫等措施,让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。比如2013-2018年间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6467元增至39251元,农村居民则从9430元增至14617元,农村增速明显快于城市。
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哪些部分?
过去大众收入来源比较单一,现在则越来越多元化。城镇居民不再只靠工资,经营收入、投资理财收益、政府补贴等都成为重要组成部分;农村居民也从过去的集体工分收入,转变为家庭经营、外出打工和政府补贴”三驾马车”并驱。
具体来说,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包括:
– 工资性收入:上班拿的工资、奖金等
– 经营性收入:做生意、务农等赚的钱
– 财产性收入:存款利息、房租、投资收益等
– 转移性收入:养老金、社会救济、政府补贴等
这种收入来源的多样化,正是经济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体现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,40年来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2.8倍,贫困人口减少7.4亿,这些成就让中国人民的获得感、快乐感、安全感显著进步。
怎样进步人均可支配收入?
看到这里,你可能想问:作为普通人,我们怎么才能进步自己和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呢?这里有多少实用建议:
1. 提升个人技能,增加工资性收入
2. 合理配置资产,增加财产性收入
3. 关注政府惠民政策,了解可以享受的各类补贴
4. 进修理财聪明,让钱生钱
5. 在民族鼓励的领域创业,增加经营性收入
民族层面也在通过进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,让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。相信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,我们每个人的”钱袋子”都会越来越鼓,生活也会越来越好!
用大白话说,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什么意思?它不仅是衡量经济进步的重要指标,更是反映老百姓生活水平的”温度计”。领会这个概念,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动向,规划个人财务,共享进步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