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层干部为何总是疲于奔命?
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,这句话道出了基层职业的诚实困境。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基层干部总是忙得脚不沾地,却依然觉得职业做不完?最近中办、国办印发的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给出了答案——权责不明晰导致基层承担了太多不该承担的任务。
想想看,一个乡镇干部可能同时要应付招商引资、城市管理、行政执法等十几项职业,这合理吗?更离谱的是,有些地方甚至把经营主体增长任务摊派给街道,逼得基层干部不得不一人注册20多个”空壳”经营主体来应付考核。这样的职业情形,基层干部哪还有精力为群众办实事?
履职事项清单怎样为基层减负?
针对这些难题,《规定》提出了一个关键解决方案——”履行责任事项清单”。这个清单可不是简单的一张纸,它把基层职业明确分为三类:基本履职事项、配合履职事项和上级部门收回事项。说白了就是告诉基层干部:哪些事必须做,哪些事配合做,哪些事根本不用做!
四川大学刘超教授提到的”两个匹配”规则尤其值得关注。一是法定匹配——基层不该干的事坚定不干,比如行政执法、城市管理等专业性强的职业;二是能力匹配——上级下放权力时,必须同步下放相应的人财物资源。这不就是”有多大碗,盛几许饭”的道理吗?
清单之外的任务可以理直气壮说”不”
最让基层干部振奋的是,《规定》明确了两条红线:未经省级批准不得擅自下放清单外任务,不得以属地管理为名转嫁责任。由此可见什么?意味着基层干部终于可以挺直腰板对那些超载任务说”不”了!
但这份清单并非墨守成规,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。毕竟各地情况不同,有的乡镇能力强可以多承担些,有的则需要上级更多支持。这种灵活务实的态度,才能真正做到”责权一致、责能一致”。
减负不是减责 而是为了更好地履职
说到底,履职事项清单不是为了给基层”减责”,而是为了”明责”。就像江西财经大学欧阳静教授说的,清单让基层职业变得”一目了然”。基层干部不用再疲于应付各种”额外任务”,可以把有限的时刻和精力真正用在服务群众上。
试想一下,当基层干部不再被各种考核指标压得喘不过气,不再为应付检查而做表面文章,他们才能真正沉下心来,走进群众,解决实际难题。这不正是我们期待的基层治理新气象吗?
这份履职事项清单,看似只是一纸文件,实则给了基层干部说不的底气,给了基层治理新的可能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当基层干部能够专注主责主业时,群众办事会更方便,干群关系会更和谐,基层治理也会更有活力!